0 1 9 0 桂平市中医医院

隐秘“杀手”突袭七旬老人,我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救治

作者:宣传科· 2025-09-11 字号调整打印

在心血管疾病领域,急性肺栓塞被称为“隐形的杀手”。其发病率高居全球心血管疾病第三位,致死率同样位列第三,仅次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。更令人警惕的是,它起病隐匿、症状多变,极易被漏诊或误诊,是潜伏在呼吸之间的致命威胁。


案例故事:

近期,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名72岁男性患者。患者主诉近1周右下肢肿胀疼痛,曾在外院就诊,予改善循环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。随后,患者出现活动后气促症状(无典型胸痛、咳嗽或大汗)。患者转至我院心血管内科,检查发现:


1.心电图未见异常;

2.Pro-BNP 304pg/ml;

3.心脏彩超提示肺动脉压升高(估测收缩压53mmHg);

4.右下肢静脉造影:右腘静脉不完全性栓塞

5.入院后血气分析示氧分压66mmHg(提示缺氧);

6.D-二聚体高达10mg/L以上(提示血栓风险)。


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何春凝副主任医师凭借丰富临床经验,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,果断怀疑急性肺栓塞可能。她解释道:“肺栓塞(PE)是由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的综合征,最常见类型为肺血栓栓塞症(PTE),血栓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(DVT)。PTE与DVT合称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,两者易患因素相似。” 何主任立即安排肺动脉CTA检查(诊断肺栓塞的“金标准”),结果证实:右肺上叶、中叶、下叶及左肺各叶肺动脉主干多发充盈缺损,确诊为急性肺栓塞。

术前

何春凝副主任医师迅速组织介入团队进行术前研讨。她强调:“肺栓塞是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的危急重症,需与心力衰竭、脂肪栓塞等鉴别。该患者症状不典型,易被误诊为心衰,若不及时治疗,死亡率高或进展为慢性肺动脉高压。”

经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,由何春凝副主任医师主刀带领介入团队开展肺动脉造影术+肺动脉溶栓术(泵入尿激酶溶栓)。术程顺利,术后安返病房。患者诊断明确,经肺动脉溶栓治疗后复查患者肺动脉血栓明显消退,溶栓前测量肺动脉压29cm/H2O,溶栓后肺动脉压显著下降至19cm/H2O,D-二聚体下降至5.06mg/L,血气分析示氧分压80mmHg,活动后气促症状、右下肢肿胀疼痛已不明显,患者好转后顺利出院,何春凝副主任医师还给患者制定了出院后治疗方案,包括长期使用利伐沙班15mgbid至少抗凝3个月等,3个月后返院复查,收获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。

术后



健康科普

认识肺栓塞,防患于未然


什么是肺栓塞?

肺栓塞(PE)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血栓或其他异物阻塞,导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障碍。约1/3患者死于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,未经治疗的有症状患者死亡率高达30%。长期卧床、手术或损伤会显著增加风险,尤其老年人。

危险因素有哪些?

约40%患者无明确危险因素,常见诱因包括:


暂时性因素:下肢骨折、关节置换、大手术、创伤、妊娠或激素治疗;


长期性因素:恶性肿瘤、心力衰竭、呼吸衰竭、糖尿病、肥胖、自身免疫病或既往血栓病史;


其他:年龄增长、感染或炎症性肠病。

临床表现多样,易被忽视

症状取决于血栓大小和心肺状态:


常见表现:呼吸困难、胸痛、气促(呼吸频率>20次/分)、咳嗽或咳血;


下肢信号:几乎所有深静脉血栓(DVT)患者伴患肢肿痛;


危急症状:烦躁、晕厥、大汗或昏迷,但部分患者“无症状”发病,需依赖影像学早期识别。

预防与救治是关键

诊断金标准:肺动脉造影可明确栓塞位置;


下肢检查重要性:70%~90%肺栓塞栓子源于下肢DVT,半数DVT患者可能进展为PE;


高危人群建议:定期评估,必要时抗凝预防;


就医提示:出现不明气促、胸痛或下肢肿痛,须立即就诊。


桂平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,以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,为您的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。

健康咨询电话

0775-3384802

门诊地址

桂平市中医医院

2号楼3楼361诊室

住院部地址

桂平市中医医院

2号楼8楼

备注:医疗广告审查批准文号:(桂)医广[2025]第06-20-0623号。

声明:本文仅作医疗知识科普,不作为诊疗方案推荐。具体治疗需经专业医生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