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间盘本身奶行性变,再加某种外因,如外伤、慢性劳损,以及风寒湿等邪气入侵机体等因素综合的结果。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于“腰痛”、“痹症”范畴,是以肾虚为本、血瘀为标,同时外感风寒湿邪、痰瘀阻滞,与肾虚血瘀相互夹杂、相互影响,导致人体气血、脏腑、经络等组织结构的功能紊乱或破坏而发生的疾病。现代医学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形态程度分为:膨出型、突出型、脱出型、游离型,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不同。 常用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术:适用于腰椎间盘膨出、轻度突出的年轻患者。其主要机理为采用射频刀头将髓核汽化,使突出椎间盘回缩。 微创椎间盘摘除术:适用于椎间盘突出程度较严重或脱出型。此方法的优点为在微创的前提下达到摘除椎间盘的目的,但经研究证明,因为操作空间有限,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(约1%—2%)。手术方法:除去少部分脊柱椎板(不影响脊柱结构的稳定),开小窗口切除突出椎间盘。当椎间稳定性差、椎管显著狭窄时,此法不适宜。示意图如下: 全椎板减压、椎间融合、内固定术:适用于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定或严重椎管狭窄者。手术方法:需较大范围地去除脊柱椎板(影响脊柱的结构稳定性),切除椎间签盘后,需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,此术式的优点为椎间盘切除更彻底、复发率更低,缺点为创作相对大、费用相对高。 人工椎间盘置换:适用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。该技术是在椎间盘切除后置换人工椎间盘,使椎间活动度能够保留。 中医对“腰椎间盘突出”很早就有认识。如《素问•刺腰痛篇》中说:“衡络之脉令人腰痛,不可以俯仰,仰则恐仆,得之举重伤腰”,又云“肉里之脉令人腰痛,不可心咳,咳则筋缩急。”《医学心悟》也说:“腰痛拘急,牵引腿足”。《三因极一病症方论》载:“太阳腰痛,引项脊尻骨如重状。阳明腰痛,不可以顾”。《灵枢•经脉》篇云:“膀胱足太阳之脉……是动则病,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腘如结,腨如裂,是為踝厥。是主筋所生病者……项、背、腰、尻、腘、腨、脚皆痛,小趾不用”。这些描述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相似,包括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,甚至牵扯至足部,咳嗽时加重,以及腰部活动受限等。其中对于足太阳膀胱经是动则病的描述,不仅指出了经络学说与本病关系密切,还是用来在临床上指导治疗该病的理论依据。 中医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,不仅可以改善局部血液,消除神经水肿及肌肉痉挛,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。其治疗方法简单,使用安全,病人易于接受。但对于脱出型、游离型及合并显著腰椎不稳定及椎管狭窄者,单纯保守治疗复发率较高。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作用。从中医理论上看,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具有祛风湿、止痹痛、益肝肾、补气血、通经络的功效从现代医学来看,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在于:中药通过其药理作用促进髓核缩小、减轻神经要受压及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反应,以及调节免疫、镇痛和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等。 目前临床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药物归纳为以下5类: ①活血止痛药物,如当归、川芎、红花、桃仁; ②补肝肾、强筋骨药物,如年膝、杜仲; ③活血通络药物,如地龙; ④祛风湿药物,如桑寄生、秦艽; ⑤补气药物,如黄芪等。 这些药物的用法多以内服为主,但也有外敷与外贴的,例如,我院的补气通络胶囊、祛风通络散、双柏散等都是在临床中得到验证的有效药物。 针灸治疗 对命门、肾俞、气海俞、关元俞、腰阳关、秩边、环跳、承扶、殷门、委中、风市、阳陵泉、承山、昆仑等穴位进行针刺、艾灸等治疗。 按摩保健法 推拿能局部组织血液循环,提高局部组织痛,放松紧张和痉挛的肌肉,促进损伤组织修复和血肿、水肿吸收,消除创伤性无菌症而松解粘连,改善椎管内环境,因此,推拿按摩用于治疗本病具有较理想的临床疗效,是保守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。但对于显著椎管狭窄及巨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,推拿需要谨慎,防止出现神经意外损伤。 1、揉腰 用双手掌对腰骶及患侧大腿进行揉按,力量不宜过大,以自己感到舒适为度,操作3分钟。 2、踮脚运动 直立位,双脚并拢,用力踮起脚尖,然后放下,如此交替进行,持续1—2分钟。我国古代医生和养生者,早就认识到下肢血液循环的重要性,发明了相应的保健操。源于宋、兴于明,盛于清。现在仍为不少人操练的八段锦中,就有背后七颠百病消的踮脚运动。踮脚运动不受场地、时间和器械限制,能有效而快速地减轻文职人员的疲劳,预防一些职业病的发生,也是中老年人保健的一个简便有效的锻炼方法。因此,当你久坐或久站时,可以有意识地做踮脚运动,对健康是大有裨益的。 3、踢腿运动 双手叉腰或一手扶物,双下肢有节奏地交替尽力向前踢、后伸,操作10—20次。 4、伸展运动 双手扶物,双下肢交替后伸,脚尖着地,尽力向后伸展腰部,操作10—20次。 5、转腰运动 自然站立,两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上肢肘关节屈曲平伸,借双上肢有节奏地左右运动,带动腰部转动,重复10—20次。 6、伸腿运动 仰卧位,双下肢交替屈膝上抬,昼贴近下腹部,重复10—20次。 7、挺腰运动 仰卧位,屈双膝,双手握拳,屈双手置于体侧,腰臀部尽量上抬,挺胸,缓慢进行10—20次。 8、后伸运动 俯卧位,两臂及两腿自然伸直,双下肢交替向上尽力抬起,重复10—20次。 9、船形运动 俯卧位,双肘屈曲,双手交叉置于腰后,双下肢有节奏地用力向后抬起、放下,同时挺胸抬头,重复10—20次。 10、擦肾俞 双手掌反身向后,用擦法在肾俞处进行操作,以局部透热为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