膏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,通过辩其虚实,论其体质,损其有余,补其不足,选药组方,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,去渣取汁,经过蒸发浓缩之后,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稠厚半流体状制剂,起调和气血,平衡阴阳,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 一剂膏方千年功 一分一厘蕴深情 膏方历史悠久,起于汉唐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即有将动物脂肪熬膏外用疗疾的记载。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。唐代《千金方》中的苏子煎,王焘《外台秘要》有"煎方六首"。宋朝基本沿袭唐代风格,用途日趋广泛。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,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、制作规范,数量大大增加,临床运用更加广泛。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,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《摄生总要》"龟鹿二仙膏"、龚廷贤《寿世保元》"茯苓膏"以及张景岳的"两仪膏"等。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,宫廷中亦广泛使用,如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。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,如张聿青《膏方》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、三十味,甚至更多。近现代膏方多在江浙、上海及广东广泛使用,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喜爱,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。 一碗膏方千般萃 一厘一毫尽良材 从唐宋时期开始,医家已重视膏方的使用,并把它视为祛病强身,延年益寿的好方法。唐代孙思邈记载"三斤药材一两膏,调补结合百病消",不仅阐释出膏滋熬制之精细,更指明其兼具治疗、滋补之功效,"以补调治乃上上之选"。膏方的制作需经过浸泡、煎煮、浓缩、收膏等多道工序。膏方对于药材的挑选可谓严苛至极,一厘一毫都必须是上乘的良材。在反复熬煮过程中,需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,使得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、融合。经过长时间的熬制,大量的药材最终浓缩成一勺勺珍贵的膏方。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药物的成分,更是医者的心血和智慧,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。相比于普通的汤药,膏方的浓度更高,药效更为显著。一勺膏方凝聚了多副汤药浓缩的精华,能够更快速、更有效地调理身体,达到滋补养生、治疗疾病的目的。 膏方一勺凝万灵 点滴滋养岁月宁 秋为"容平"之季,气候由热转凉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自然界阴阳变化由"长"到"收"。人体受外界的影响,体阴当相对增加,然机体因暑热伤津尚未恢复,又加秋燥施虐,更伤体津常见脏燥津伤,因此秋冬调养身体应以养阴为主。膏方汇聚了无数珍贵药材的精华,用药多以补气血生津液。在秋冬季节,服用膏方更能顺应天时,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和治疗效果。久病之人,多虚多瘀,借膏方之力,补虚而不留邪◇攻伐而不伤正◇兼顾五脏六腑,平衡体质,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,消除致病微生物在体内的生长条件,可获奇效。膏方药性缓和、药力持久,相比一般的汤剂只需服用少量即可达到疗效,且药效持续的时间长,便于消化吸收,对于很多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患者的长期调理也有较大帮助。 目前桂平市中医医院儿科针对小儿体质特点,调制出以下三个调养膏方: 儿童健脾 开胃膏 本品由太子参、山楂、茯苓、白术、神曲、麦芽等二十余种优质中药熬制而成。 功效:健脾益气 适用范围: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。症见不思进食,食而不化,大便偏稀夹不消化食物,面色少华,形体偏瘦,肢倦乏力。 服用方法:每次10~15克(一袋),每日1-2次,温开水调服。 儿童益气 固表膏 本品由生黄芪、白术、防风、茯苓、生党参、 浙贝母、桑白皮、桔梗、石斛等二十余种优质中药熬制而成。 功效:益气固表,清肺祛风,理气和胃,健脾益肾。 适用范围:反复呼吸道感染,肺脾气虚证。反复出现感冒、咳嗽,怕风怕冷,咽喉时痛,纳食不香,易腹泻等。 服用方法:每次10~15克(一袋),每日1-2次,温开水调服。 儿童健脾 助长膏 本品由西洋参、太子参、生地黄、天冬、五味子、 百合、远志、石菖蒲等二十余种优质中药熬制而成。 功效:益气滋阴,补肾助长。 适用范围:肾气亏虚引起的生长迟缓,身高体重未达标,注意力不集中,容易感冒咳嗽者。 服用方法:每次10~15克(一袋),每日1-2次,温开水调服。 膏方的特点 1.膏方由多味中药经特殊熬制而成,功效齐全、治疗更全面。 2.口感好:与传统中药汤剂相比,膏方加入一定辅料(如饴糖、冰糖、木糖醇等),故口感更好,更易于小儿接受,从而长期坚持服用。 3. 服用安全:膏方可以含在口中慢慢溶化后咽下,也可以取一汤匙膏方置于杯(碗)中,冲入90℃左右的开水调匀溶解后服用,不会卡喉或粘喉。 4. 作用持久:膏方制作一次,可服用1-2个月,每次用药量在10-20ml,与传统中药相比,作用时间长久,其“后劲”更足。 |